直播间捡漏宝马,一年后保险拒保!《今日说法》曝光全损车黑幕
光鲜外表下的致命陷阱,二手车市场的全损车正在寻找下一个猎物。
2022年9月,江苏淮安市民张楠刷手机时被一辆红色奔驰轿跑牢牢吸引。直播间里,车商刘晓勇拍着胸脯保证:“只做小事故精品车!宝马X7右前侧剐蹭,气囊爆了算小伤,修修就能开!”
同城看车方便,张楠第二天就走进“美豪汽车”门店。刘晓勇指着那辆红色奔驰信誓旦旦:“就右前侧换了水箱、爆了气囊,其他原漆!15.8万开回家,比新车便宜7万!”
张楠蹲下身仔细检查,右前翼子板确有补漆痕迹,但整体光鲜亮丽。他唯一担心的是气囊问题,刘晓勇立刻安抚:“奔驰传感器敏感,低速碰撞也会爆,我敢保证绝无大事故!”
一年后,张楠续保时收到保险公司的拒保通知,截图显示:“您这车2021年10月全损理赔24.8万,我们拒保。”24.8万!张楠记得这款新车含税价才23万。他颤抖着翻出购车合同,备注栏只写着“右前侧事故修复,已告知客户”,全损二字只字未提。
他冲进美豪门店理论,刘晓勇却一脸无辜摊手:“我哪知道保险公司定全损?我收车时就看到右前侧修过,其他没问题啊!”
一场关于“真假全损车”的罗生门就此拉开帷幕......
庭审现场,双方剑拔弩张。张楠甩出保险公司定损单:“80多项维修,发动机、A柱都动过,你说这是小事故?”
刘晓勇冷笑反击:“定损单水分大!豪车配件贵,换个水箱都算大项目,实际就右前侧修了2万块,我验车时发动机、大梁都没动过。”
法官走访多家维修店,揭开行业黑幕:保险公司为降低成本,常将部分事故车“故意破损”定为全损,低价回收后再流入市场。张楠的车实际仅右前侧受损,但定损单却“脑补”了80多项维修,包括从未动过的右后悬挂。刘晓勇收车时确实验出右前侧维修,但未查询全损记录,他坚称“只知小事故,不知全损”。
2024年12月,法院判决落地:合同解除,张楠退车,刘晓勇返还15.8万购车款。但刘晓勇不构成欺诈,因无证据证明他明知全损仍隐瞒。不过出售全损车构成违约,致张楠“买精品二手车”的目的落空。
拿着判决书,张楠苦笑:“以为捡了便宜,差点砸手里。”
1 全损车迷局,事故车市场的灰色产业链
张楠的遭遇并非个例。北京金先生花55万元从某品牌4S店购入一辆“准新车”,行驶里程仅7100公里。不久后发现车辆异常抖动,一查竟是重大事故全损车。
更讽刺的是,该品牌官网宣称其认证二手车“无重大车辆损伤”,通过110项标准检测。法院最终认定4S店作为专业经销商,有义务也有能力识别重大瑕疵,判决“退一赔三”——退还55万购车款并支付165万元赔偿金。
全损车认定暗藏玄机。徐州市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人员肖某某在另案庭审中透露:认定全损通常有两个标准,一是车壳和发动机全部损坏需强制报废;二是维修费用超过车辆市场价值。
市场价值的计算采用加速折旧与市场调查取平均值的方式。当维修费用超过这个价值,即建议按全损处理。
细思极恐的是:保险公司为降低维修成本,有时会将可修复车辆故意定为“全损”。这些车经低价拍卖流入二手市场,经过“美容”后变身“精品二手车”。
苏州吴中区法院2021年判决的一起案件中,梁某以32.5万元高价购入奔驰C200L,后发现该车曾在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事故,被保险公司定为全损获赔19万元。法院最终判决解除合同,卖家返还购车款。
二手车交易中,信息不对称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。部分车商利用消费者对维修术语的不了解,将“全损车”包装成“小事故车”,赚取暴利。
2 法律天平,欺诈还是知情权侵害的边界之争
二手车交易纠纷中,是否构成欺诈成为判决关键。同样是未告知事故信息,不同案件判决结果大相径庭。
唐某花22.5万元购买特斯拉Model Y,合同明确写着“保证无重大事故”。后发现该车竟是全损事故车,更换项目达74个,维修项目82个。
法院认为卖家王某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,明知车辆系低价购入的全损车却故意隐瞒,构成欺诈,判决“退一赔三”——退还22.5万购车款并赔偿67.5万元。
而在北京张女士的案件中,她购买了一辆从90万降价到54万的电动车。销售人员明确告知更换过后电机,但未说明车辆右后轮曾发生剐蹭事故(预估维修费4500元)。
法院认为:销售人员主观上无隐瞒故意,且已告知更换电机这一重大事实。张女士在知情情况下仍决定购买,不构成欺诈。但因侵犯知情权,判决车商赔偿10万元。
法律专家指出:欺诈的认定需满足两个要件,一是经营者故意隐瞒或告知虚假情况;二是隐瞒的信息足以影响车辆性能或价值,导致消费者做出错误决定。
在张楠的案件中,法院认定刘晓勇虽未告知全损记录,但无证据证明其明知车辆为全损车,因此不构成欺诈。这一判决引发热议:二手车商是否有义务主动查询全损记录?
3 风险暗涌,全损车背后的多米诺效应
购买全损车带来的问题远不止“买贵了”这么简单。张楠遭遇的保险拒保只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。
唐某购入的特斯拉全损车暴露出一连串问题:无法快充、4S店拒绝提供质保服务、不维修、不保养,系统内显示全损状态。这意味着车辆后续使用中将面临无处维修、无保险保障的困境。
更致命的是安全隐患。四川一起车辆理赔案中,评估报告明确指出:水淹车零件锈蚀、内饰霉变,维修金额远超车辆价值,无修复价值。这类车辆即使修复,也如同马路上的定时炸弹。
全损车还面临过户障碍。河北冯先生在某网络拍卖平台以3.6万元拍得一辆二手车,平台承诺手续齐全。但当他两个月后办理过户时,发现车辆已被重庆一家法院查封。
法院调解后,拍卖公司虽退还购车款,但冯先生支出的1600元物流费和1680元维修费只能自己承担。异地购车的风险在此暴露无遗。
4 破局之道,二手车购买防坑指南
面对全损车乱象,消费者如何自保?业内人士建议必须做两件事:查保险出险记录,找第三方机构检测(重点看大梁、发动机)。
保险记录查询是首要防线。通过保险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查询车辆出险记录,特别关注“全损”、“推定全损”等关键词。即使卖家声称“小事故”,也要亲自验证。
第三方检测不可或缺。北京张女士案件中,法院特别指出:电动汽车的电机属于直接影响安全和性能的核心部件。消费者应聘请独立检测机构,重点检查大梁、发动机、电池等关键部位。
网络拍卖需格外谨慎。法官提示:网拍车多为异地交易,消费者应详细询问车检报告中的专业术语,勿凭字面意思想当然判断。收车后若发现瑕疵,立即通过公证、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,并尽快办理过户,避免遭遇司法查封等风险。
合同条款要明确。苏州梁某案件中的《车辆交易合同》虽未注明全损情况,但法院仍以“合同目的无法实现”判决解除合同。消费者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“非全损车”、“无重大事故”,并保留相关宣传资料。
张楠的手机里如今多了几个验车APP,他说:“再买车,宁可贵点,也要买个明明白白。”
夕阳下,那辆红色奔驰停在美豪门店外,车身依旧光鲜,却像一个沉默的警示:在二手车市场的迷雾里,贪便宜的心动可能藏着全损的风险。
全损车交易暴露的不只是行业乱象,更是诚信缺失的伤疤。当法律在“欺诈”与“违约”间权衡时,消费者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谨慎与专业。
毕竟,买二手车不只是为了省钱,更是为了安全抵达目的地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#
富豪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网站-证券配资平台-民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