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亮剑》故事里,李云龙对政工干部常抱有轻视,他配备的政委往往形同虚设,但赵刚政委却是个例外。原因在于,赵刚在首次参战时表现英勇,智勇双全,更以数百米外一枪击毙敌人的绝技令李云龙心悦诚服。
军人天生肩负战事使命,若干部无法投身战场,在军中便难以赢得尊敬与威望。军队的各项事务,包括思想政治工作,无不以提升和确保军队战斗力为核心宗旨。
李云龙和赵刚
正因如此,在我国军队的悠久历史中,专司政治工作的将领实属罕见。大多数政治工作干部在投身政工之前,都曾有过军事生涯的经历,甚至有不少军事干部最初是从政工领域起步的,他们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战绩,成为了我军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将领。这一现象乃我军独有,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番。
当政委也会打仗
▼
在开国十大元帅中,罗荣桓以其政工干部的身份脱颖而出。固然,自投身秋收起义以来,罗荣桓便担任连队党代表,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担任政委的岗位上度过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实战经验。事实上,罗荣桓曾担任过军事主官,自1943年1月起,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及八路军115师的代理师长,为开创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,参与过的战斗不可胜数。
罗荣桓元帅
聂荣臻元帅在红军时期便长期担任政治委员一职,与林彪将军并肩作战,共事多年。进入抗战时期,聂荣臻率八路军115师主力一部挺进晋北,肩负军政重任,以五台山为轴心,四面辐射扩展。数年间,成功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,该地被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为“敌后典范的抗日根据地”及“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域”。。
晋察冀军区部队后来演变为解放军华北野战军,该部队在华北、西北以及朝鲜等战区均展现出卓越的战斗实力。其中,华北的许多部队得以传承,时至今日,依然是我军中坚力量。
在解放战争中,山东与晋察冀地区,作为中共在关内的两大稳固军事与后勤基地,罗荣桓与聂荣臻的贡献尤为突出。。
林彪、罗荣桓、聂荣臻在平津战指。
在十位开国大将之中,谭政堪称最为纯粹的政工干部。他的一生,始终专注于政委与政治部主任的职务,未曾涉足军事主官的岗位。黄克诚与罗瑞卿同样源自红军时期的政工干部行列,然而,他们不仅历经沙场,更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,堪称行家里手。
在皖南事变之后,黄克诚肩负重任,出任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一职,从而实现了其从政治干部到军事干部的彻底转变。他所率领的三师,在闯关东的过程中汇聚了高达三万五千人的壮士,最终改编为东野第二纵队(即39军),被誉为东野中的顶尖主力部队。。
晚年的黄克诚
在反围剿的激战中,罗瑞卿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身受重伤,传闻当时为他预备的棺木亦已妥当。在长征征途中,他肩负红一方面军先遣队参谋长的重任,与刘伯承并肩作战,成功指挥部队突破乌江、大渡河等多场关键战役,更是在枪林弹雨中锤炼成长。颇为有趣的是,黄罗二位在解放之后,均曾执掌我军总参谋长的重任。
鲜为人知的是,粟裕也曾身兼政委之职。1932年12月,他担任红1军团教导师的政委一职,同时兼任政治部主任。然而,他的政委生涯并不漫长,仅仅十个月后,随着红7军团的成立,粟裕便转任参谋长,并兼任20师师长,再度回到了军事指挥的行列。
罗瑞卿曾任总参谋长。
历经血火炼成转型
▼
浏览开国上将名录,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比例的将领,曾是由政工干部成功转型为军事指挥英才。以赫赫有名的“三杨”为例,杨成武与杨勇在长征岁月中均担任过团政委的职务,此后皆跻身我军兵团司令一职,成为高级将领。杨成武还曾撰写《林彪军团长教我如何当师长》一文,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林彪麾下学得指挥作战真谛的历程。
在长征岁月里,王震同志担任红六军团的政委,及至抗战年代,他晋升为359旅的副旅长,自此跻身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行列。邓华同志自上井冈山之日起,便担任连队党代表,在长征中晋升为团政委,直至1940年,在八路军拓展雁北抗日根据地之际,他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的司令员,自此告别了政委的职务。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,邓华将军亲手锻造了声名显赫的「辽吉纵队」,即便在名将辈出的第四野战军中,该部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信赖。。
王新亭投身红军之际,凭借五年私塾的学识,被认定为“文化人”,因而被任命为连队文书。自此,他一直承担着政治工作。直至解放战争时期,他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的司令员,在徐向前的指挥下,成功指挥了运城、临汾的攻坚战役,被誉为我军赫赫有名的“攻坚司令”。
韦国清的生平颇具特色。在红军年代,他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。抗战时期,他以政治委员的身份,领导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,在苏北成功开辟了抗日根据地。进入解放战争阶段,他转变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,率领华野2纵队以及苏北兵团,参与了华野大多数重大战役。50年代初,韦国清两次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,参与援助抗法战争。在此期间,他协助指挥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,其声名远播,蜚声中外。
韦国清纪念邮票
在众多出身政工干部的上将之中,刘亚楼堪称转型最为卓越的代表。自长征时期起,他便担任红军主力师的政委,其地位甚至超越了三杨等人。完成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后,他投身苏联卫国战争,最终彻底转型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,他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,与林彪、罗荣桓并肩作战,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辽沈战役及关内进军的重要行动。在平津战役中,他更是担纲前线总指挥的重任。经过29小时的激战,我军成功全歼了坚守的敌军13万人,展现了城市攻坚战的最高战力。。
此外,诸如张爱萍、洪学智、刘震等知名上将,亦系从政工干部成功转型为军事指挥官的典范。他们的转型之路,多与独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那段历史紧密相连。
刘亚楼(右)
他们极富传奇。
▼
在177位开国中将中,政工干部出身的军事将领并不占多数,然而,张震、罗元发、程世才、胡奇才、曾思玉、李成芳等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将领。以张震为例,他在加入红军初期曾是宣传队员,之后担任过连指导员。然而,自升任营长之后,他便专注于军事指挥与参谋工作,再也没有涉足政工领域。罗元发直至解放战争期间才晋升为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的司令员,在此之前,他长期担任政委一职。
此中堪称战场勇者的,无疑是胡奇才。年仅十九岁便担纲红军团政委,他在抗战岁月里,于鲁中地区顽强抵抗,持续奋斗七年,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佳话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胡奇才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的职务,肩负起指挥塔山阻击战的重任。林彪亲自点将,要求他亲自靠前指挥,从而谱写了我军阵地防御战的一段辉煌篇章,这段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。。
胡奇才
在1360位开国少将之中,众多将领中出身政工干部者比比皆是,然而,论及传奇色彩,钟伟与丁盛二人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。
钟伟,年方十八,便投身红军,初任宣传员,长征之际,更升任红3军团第4师宣传科科长。直至抗战爆发,他率部挺进苏北,担任新四军3师28团团长,自此便始终身处军事指挥之位。当其进军东北,军事天赋得以充分发挥,在“三下江南”的战役中,他以卓越表现脱颖而出,被林彪亲自擢升为纵队司令员,成为东野十二位纵队司令中,唯一一位由师长直接晋升者。钟伟的传奇事迹,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话,此处便不再赘述。
钟伟
近期,随着中印边界问题再度引发关注,六十二年前的那场中印之战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。谈及中印之战,丁盛的名字自是不可或缺。
丁盛在红军时代,历任连队指导员、军组织科长、团政治委员等职,直至解放战争期间,方才崭露头角,成为军事指挥的核心人物。他投身东北战场的每一场重大战役,凭借其勇猛与细致,被誉为“丁大胆”。他所率领的135师,被誉为四野中最强大的数个师之一。在衡宝战役中,他巧妙分割白崇禧部,以“腰斩7军”的壮举,一战成名。
中印之战第二阶段瓦弄大捷是丁盛军事生涯之巅峰。他率54军130师击溃印军三个营全数、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十一旅直属分队等部,共计3000余人。这一战,不仅为我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安宁,更是让印军至今仍心有余悸。。
丁盛任广州军区司令
政工干部需勇猛善战。
▼
军政双首长制作为我军的一大鲜明特色,既是对苏联红军优良传统的承继,又与苏军存在着根本的不同。在苏军中,各级政治工作人员实质上扮演着“监军”的角色,他们的声誉历来不佳。而我军的政治工作干部,并非通过打压他人来谋求地位,他们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,更需展现出英勇的战斗精神,否则难以赢得战士们的信任与拥护。
所以,我军历来不乏军政双优的杰出指挥人才,尤其是那些由政工干部成功转型为军事指挥官的干部,他们往往展现出更为全面的能力。例如,在邓华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期间,他不仅肩负着指挥作战的重任,还承担了外交谈判的重要使命,这非同小可,非是寻常之辈所能胜任。
韦国清不仅在战场上指挥若定,英勇善战,解放后亦长期担任地方要职。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他重返军旅,曾担任我国军队总政治部主任之重任。即便多年过去,他的老部下依然赞不绝口:“韦国清若为司令,便有司令的风范;若任政委,则尽显政委的气度。”
至于那些长期投身政工领域的开国将领,其中亦不乏擅长实战者。以谢富治为例,在担任红军连指导员、团政委期间,他每逢战斗均身先士卒,勇猛拼杀,对刺刀交锋决不含糊。苏振华在解放战争期间,于巨金鱼战役中代理中野1纵司令员,战斗中始终坚守前线,实施不间断的指挥,成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8师主力4000余人,因而荣获野战军通令嘉奖,邓小平更是赞誉他为“最擅长打仗的政委”。
苏振华上将
军官的威望,源于战场上的磨砺。在充满战斗精神的军队里,那些只会闭门造车、照本宣科的官僚角色是绝不允许存在的。我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其中拥有众多“军政兼优”的杰出将领,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。
富豪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网站-证券配资平台-民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